书籍简介

四十年前,黎青作为我们陈家屯最后一批知青,因为家庭原因失去了回城的机会。她吃了两回***,大抵是命不该绝,两回都被村里人送到卫生院救了回来。最后,她认了命似的,在村支书的撮合下跟本村“最有出息的小伙”陈景生,也就是我,结了婚。我在铁路局找到了一份铁道维护的工作,在那个年代足够养活全家人。于是我让精神涣散、完全无法胜任村里会计工作的黎青辞了职,并告诉她只要安安心心在家看看书就好。那时的黎青身材细长,一张小脸虽总是带着倔强的神情,却不难看出生得极好。人人都说,陈家小子娶到了这样的城里媳妇,是祖坟冒青烟的大好事。我自己也这么觉得,所以我总是竭尽所能捧出自己所有的一切给她。而她却并不稀罕,也不待见我。我发了工资,从城里买回了时下最流行的花生怡...

首章试读

那天,我作为业余摄影师,拍出了满意的照片,兴高采烈往家赶。 去接妻子的时候,看见妻子黎青和自己的交谊舞伴正手着挽手,像一对羡煞旁人的爱侣。 又去幼儿园接孙子,因为衣着不够考究,孙子连个正眼也不肯给我,儿媳说我这样土气的爷爷让儿子在其他小朋友面前抬不起头来。 到家做饭时,我忍不住把自己的得意之作宝贝似的给儿子看,儿子却说:“赶紧做饭吧!别捣鼓了!我都快饿死了!” 那一晚,我头一回这么清晰地觉得,这个家似乎早就不需要我了。 ...... 下午六点,我看看天边的斜阳,知道该是接孙子放学和回家做饭的时候。 今天的摄影成果颇丰,拍到了江城几年不遇的朱鹮正在林中振翅,引得一同摄影的几个老伙计艳羡不已。 回头我把这张照片往摄影协会一投,大家保准都说好。 想到此,便觉得心头美滋滋的,忍不住哼起了小曲儿。 我蹬上自行车,紧赶慢赶到了小区附近的广场。 妻子黎青他们老年舞蹈队的排练也该散场了,正好把她接上送到小区门口,再拐去幼儿园。 车子快到广场时,远远就看见身穿交谊舞服的一群人正在四散着往各自家里走。 黎青一六五的身高在同龄人中分外显眼,我一下子就看见了。 刚准备叫黎青,却见她回过头,好像在等身后那个年纪与我相仿的男人。 那男人身材高大,身着灰色大衣,戴着金丝框透视和博柏利围巾,风度翩翩。 我认得他,他是黎青的舞伴,一名高校的退休教师,叫费亦川。 费亦川走上前,很自然地挽住黎青的手。 两人有说有笑地走着,突然停下了脚步。 我以为是他们发现我了,连忙骑着车往拐角的一棵茂密的冬青树后躲了躲。 只见费亦川伸出手,轻轻将黎青鬓角的一缕碎发拢到了耳后。 “费教授,这是您太太吧?哎哟,太有气质了,你要不说是你太太,我非以为她才四十岁!” 一个挎着菜篮子路过的大姐热情地同费亦川打招呼。...

首 页章节目录立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