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章 1.地火明夷 ——象曰:明入地中,明夷。 四时有序,落叶知秋。 北国之秋落在纸上,往往是一片浓墨重彩,自古逢秋,历代文人从不吝于挥洒大片笔墨,各自寄情。而对在北京长大的嬴光来说,这满目枯黄的秋天,实在是和过去的二十多个秋天无甚差别。 甫一从殡仪馆出来,就遭北风扫了一脸尘土,耳边不时响起的声声“节哀”,嬴光一一回应,直到将所有来吊唁的宾客都送上回程的车,他才敛起满身疲惫上了自己的旧路虎。 今天是他爷爷嬴大千的葬礼,老爷子的骨灰就在副驾安放,倔老头不愿意和英年早逝的儿子儿媳一样埋在公墓,他要嬴光要把他带回祖坟——在京郊的小村子里。老头是子承父业——嬴光祖上据说三千年前就是北京人,历朝历代都不乏名人,他的曾祖是新中国第一批历史学家——当了几十年教授,是当之无愧的桃李满天下。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车程,嬴光才赶在天黑前把骨灰下葬,还得进一趟村子後面的山,老头在里头留了一栋古楼给他这个遗孤。古楼现在算他们家的私人图书馆,祖上传下来的东西,也不知老教授做了什麽才没让国家把楼没收了去。 古楼附有一个院子,黄叶掩映下旧建筑静立院中,染上斑驳的夕照暖色。木质楼体闻不见一丝陈腐气息,矗立千年也不显苍老。与北京其他明清古建筑的描龙画凤丶红墙明瓦不同,过于古拙的造型昭示着古楼非比寻常的长寿。嬴光轻车熟路地打开门窗通风,他对这里并不陌生——十岁之前,他一直跟爷爷生活在这里。 木结构建筑的正常使用寿命,如不经修缮,再长也不会超过一百五十年,对于一座有着三千年居住历史的古楼来说,这样的保存程度是绝无可能的。甚至根据老爷子生前所述,楼里的一些陈设都是三千年前的样子。 嬴光到二楼存放竹简的地方去看了看老古董们的状况,那些竹简积满灰尘,略有岁月痕迹,却完全没有损坏。嬴光想,或许是文物局的人觉得东西太新,肯定是西贝货才没收走呢? 他突然意识到,古楼只有外面会变旧,而内部的一切,却仿佛被按下暂停的画面,一如当年。 小楼一共五层,有三层都用来放书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