圣人的智慧,足以周全地应对事物,但这并非是不经过思考就能做到的;圣人的才能,足以遵循规矩行事,但这也并非是不学习就能拥有的。所以帝尧的德行已达极致,但如果不“钦”(恭敬、谨慎 ),就无法做到“明”(明察 );如果不“明”,也就无法做到“文思安安”(具备文德、深思熟虑且安详温和 )以及“允恭克让”(诚信、恭敬且能够谦让 )。唉!这就是学习的根本,也是君子儒者追求道的关键所在。 怎么证明是这样的呢?天下有不少人想做到“文、思、恭、让”,却没能真正“明察”;也有不少人追求“明察”,却做不到“钦”。不“钦”的人,其所谓的“明”并非真正的明察;不“明”的人,其“文、思、恭、让”也只是表面功夫。“文”有其之所以成为“文”的内在原因,“思”有其之所以成为“思”的内在原因,“恭”有其之所以成为“恭”的内在原因,“让”有其之所以成为“让”的内在原因。这些内在的东西存在于人的内心,是事物得以发展的依托,增加它没有必要,减少它则事物无法完善,践行它就能有所成就,废弃它必然会后悔。对于这些,如果明白了其中的缘由,就能安然地去践行,并且真正做到心安理得。不明白其中的缘由,就会认为这些并非事物发展所必需,会认为自己不一定能做到,会认为只要自己想做就没有不安的,还会认为即便抛开事物发展的依托也没什么不可以。不明事理的人会产生四种危害,而归根结底,这些危害的根源是一样的。 那些认为这些并非事物发展所必需的人说:“事物本身就能自我治理,即便看起来没有治理,实际上也和治理了一样。用‘文’去治理,事物就会受到雕琢,失去自然;用‘思’去治理,事物就会变得混乱;用‘恭’去治理,事物就会受到干扰;用‘让’去治理,事物就会产生疑虑。事物本就能自我治理,还要去治理它,这是在扰乱事物,所以不如摒弃圣贤和智慧。”这没有别的原因,就是不明白事物的发展必然有所依托。事物有所依托,才能安定。怎么知道事物有所依托才能安定呢?其实,那些所谓事物能自我治理的说法,实际上是没有真正治理。只是草率地采取简单的办法来避免一时的祸乱,然而祸乱往往就是从这里产生的。至于说那些看似没有治理却好像治理了一样的说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