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节:四川方言:表示口感“脆”的“zao”,的川渝人说过但不会写 o后o后们小时候,是没啥零食可以选择的,常见的大抵就是自家用花生胡豆炒制的zao花生zao胡豆。 这个zao的写法,就是“?”字。 ?,普通话读作?(cao), 脆。 腹鸣。这是目前现代汉语给出的拼音与词义,所以用zao拼不出这个字。 但是在古汉语中能找到依据。 ?:《广韵》昨劳切。《集韵》臧曹切,音糟。义同。 说明古汉语里面【?】本身是读zao(音同招)的,四川方言延续了古汉语的音。 江西填湖广,湖广填四川,在赣语和湘语中,也能找到相同的音和词义。 赣语:(?)萍乡 ?au??,南昌 ?ua?? ,词义:干燥;脆 湘语 :(?)长沙 ?au?,湘潭 ?a??,益阳 ?au?,衡阳 ?au??,娄底 ???,新化 ???,韶山 ?o?? 词义:花生、瓜子、豆子等炒得很脆。 过去农村上粮前(交公粮的方言说法),粮食在家晒晾后,都要用牙齿试一试,看粮食晒得zao不zao。不?的话就怕拉到粮站了,粮站的工作人员让你拉回家再晒两个太阳(两个大晴天)。粮食晒的?,也便于自己存放,不容易霉或生芽。 川西坝子地区,日常口语中“?”还常组成双音节词:【拎?】(音招,或,音ēng招,不知汉字的本字写法),( 或ēn)是程度副词,很、特别的意思。 和“抿甜”“焦咸”“纠酸”的“抿”“焦”“纠”用法一样,【拎?】就是特别?。 第二节:普通话“大竹”与“大足”可以用平翘舌区分,川渝绝大部分人不分平翘舌,如何在口语中区分它们? 进入正题前,先说说大竹与大足的取名由来。 一、大竹(四川达州市大竹县) 武周久视元年(oo年),分宕渠县东部设大竹县,县城在今渠县汉碑乡沈府君阙南一里处(燕家场),属蓬州。 武则天“点大竹”,亲自给大竹取名的故事: 公元oo年,武则天高寿岁,亲临帝位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