像往常一样的日子,林法克随意刷刷微博,只是今天有些特殊,热搜里散落的多个“三星堆”相关的新闻简直是全网的信息轰炸,让他很是兴奋:6个坑的文物出土、100多件象牙、巨大的青铜尊、超出预料的金箔——毕竟,作为一位三星堆骨灰粉,他是从小到大,都忘不了知晓这个神秘遗址时的兴奋。 三星堆,就是在华夏西南蜀地的一座古城。此地真正为世人所知是在上世纪末,“沉睡数千年,一醒惊天下”,酷肖金箍棒的金杖,神秘的青铜大立人,以及全然不似蜀地特产的海贝,让这个埋藏了诸多“千里眼、顺风耳”的遗址蒙上了一层又一层神秘的面纱。 实际上,神秘遗址早在华夏面临内忧外患的军阀时代,就已初露端倪,只是彼时未见得足以撼动埃及与迈锡尼金面具地位的青铜面具,这些青铜面具,实在是过于诡谲,以至于林法克在小学科普杂志读到古蜀,再难忘怀。 更为神奇的是,足以匹敌中原殷商的青铜文明,竟未找到半个甲骨文样的确凿文字,只是陶器上有些刻画图形——“大概是字吧,总有一天要被破解,我想做这个事。”读到这些的童年林法克暗暗想着。 时至今日,他早已笃定那些图形的含义。“火水无极大神目”,最为流行的一张,七个刻画图形排成一行的图片,林法克顺读如是。 “本次发现的金面具是迄今所现商周时期最大的,完整重量预计超过500克,非常厚实,可以直接立在桌面上,85的成分为黄金,1314为银,其余为杂质······”,5号坑出土的金箔被复原出来,硕大的半张金面具瞬间抓住林法克的注意,12%的“杂质”是什么?这个疑问久久地萦绕在林法克脑海。 三星堆出土的文物,本就有些奇特的地方,部分青铜器是含磷的合金,而磷元素1669年才被一个叫布朗特的德国商人发现——堪比秦始皇帝陵青铜剑的“镀铬工艺”,是20世纪德国人的发明。后者可能是铬化合物成分误打误撞,但磷元素的添加,如果不是提纯,也可能是刻意的配方。部分青铜器含钙,可以提升青铜器的强度——似乎更加坐实了磷的添加是有意的。而锌含量很低,明显低于同时代的其他遗址,去除锌的工艺,同样是近代才为人类掌握…… 难道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