许家宁 八十年代末,读书在村里就是个笑话。 谁家有地种丶有牛养,才算正经人家。书本,不如锄头值钱;文凭,不如娶媳妇实在。 而许家宁,想成为这个笑话,现在偏偏被他爹许国强拒绝了。 “读什麽高中?” 屋檐下,老旧的吊扇吱呀地转着,许国强坐在竹椅上,裤脚卷到小腿肚,他刚从地里回来,一手摇着蒲扇,一手拍蚊子,嘴里还叼着根烟。 四面土墙潮得发黑,墙角有霉点,竈台上搁着几个破掉的搪瓷碗,米缸里所剩无几,只有一堆刚砍下来的木材靠在墙角,用来当烧饭的柴火。 “说啥恢复考试,考来考去,哪个回来的不是种地?读书,在咱们这儿没用。” 许国强摆了摆手,他看不起读书人,这些年自己走过的苦难才是硬道理,而书本不过是城里人玩的花样。 “你姐刚出嫁,拿了点嫁妆补贴家里;你哥刚进厂,工钱留着到时候娶媳妇用;你啊,一个小儿子,就懂事点,学门手艺,早点挣钱。” “人家老张家那小儿子,早就跟师傅学理发了,一个月挣十来块,回家还会给他老子洗脚,孝顺得很。你呢?整天就想着书丶书丶书,书能当饭吃?” 蒲扇“啪”地拍在腿上,加重了几分火气:“你哥初中都没念完,不也好好的?现在到哪都吃得开,跟厂里头的人混得熟着呢。” 屋内没有开灯,许家宁蹲在厨房门口,手里转着一根细竹签,毛刺扎进虎口,他也没松开。 这些话,他不是第一次听,只是今天不同。 今天,他刚拿到县重点中学的通知书,白底红字,盖着钢印,是老师亲手送过来的。 这所学校是他和老师讨论许久後选择的学校,升学率全市第二,但学费和路费能比第一低一大截,对他们来说,是最好的选择。 许家宁不想吭声,许国强还在一直“老子老子”地发火,声音一直在头顶盘旋,他趁其不备,偷偷塞了朵棉花进耳朵里。 “老子是吃过苦的,饿过肚子的,老子知道日子该怎麽过!” 见许家宁没有理他,许国强火气更大,他收了蒲扇,“你哑巴啦?说句话啊。你是不是心里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