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章节:致萧彻丶清辞 见字如面江南安好否番外
新科状元入翰林,残档疑云初现 大靖章和三年,春。 金銮殿的琉璃瓦在晨光里泛着冷光,新科状元沈清辞跟着翰林院掌院学士周显,踩着青砖铺就的御道往翰林院走。他身上的绯色官袍还是新制的,针脚细密,领口绣着的鹭鸶纹鲜活灵动,可沈清辞握着玉带的手指却微微发紧——不是因为初入官场的紧张,是想起三日前殿试上,自己当着满朝文武说的那句“宦官干政丶外戚擅权,长此以往,国将不国”。 彼时御座上的小皇帝才十二岁,攥着龙椅扶手的手指还透着孩童的纤细,闻言只怯生生地看向帘後的太後。太後隔着明黄的纱帘,声音温软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:“沈爱卿年少有为,就是性子太急了些。翰林院掌院,你看沈状元这般有学识,不如就去翰林院任编修,多整理些前朝史料,磨磨性子?” 这话听着是“重用”,实则是明升暗降。翰林院编修从六品,看似比一般新科进士的从七品高了一阶,可实权远不及外放的知县——前者只能对着满架旧档,後者却能实实在在地牧民一方。沈清辞心里清楚,这是太後记恨他戳破了“外戚掌权”的实情,又碍着他“新科状元”的名声,不好直接打压,才把他塞进了翰林院这个“清水衙门”。 “沈编修,”周显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,这位掌院学士年近六十,脸上总是挂着程式化的笑意,此刻却带着几分若有似无的告诫,“翰林院规矩多,尤其是整理前朝史料,更是半点马虎不得。你初来乍到,先熟悉一下环境,明日起,就从十年前的‘萧凛案’残档开始整理吧。” 沈清辞脚步一顿。 萧凛案,十年前震动朝野的大案。萧凛是大靖开国功臣之後,曾任兵部尚书,却被指认“通敌叛国”,一夜之间满门抄斩,只有他十五岁的幼子下落不明,至今仍是悬案。此案当年由太後一手督办,国舅爷全程参与,卷宗封存後,极少有人敢再提及——周显让他整理这案的残档,分明是故意刁难。 “周大人,”沈清辞擡眼,目光清亮,没有半分退缩,“萧凛案卷宗属‘绝密’,按例需有陛下或太後的手谕才能啓封,不知大人这指令,可有凭据?” 周显脸上的笑淡了些,捋着胡须道:“沈编修刚入官场,怕是不知翰林院的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