谭嗣同和他的时代

宗承灏/著

2024-11-29

最新章节:

书籍简介

本书作者先是耗费较多笔墨于其成长历程,依托史料考据和遗址寻访,带着感情讲述他的家庭生活,尝试着从中分析他的性格底色。然后着重写了谭嗣同的治学,选取文本并加以分析,梳理出他求索学问的脉络,从科场失意到醉心佛学,从学习西学到创建仁学,透过作者的论述可以充分了解谭嗣同的思想演变,同时可以从中汲取精神养分。而本书之书名所以加上“和他的时代”,是因为在写到谭嗣同的维新活动时,作者采用群像式的描写,把当时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众多人物悉数加以塑造,通过引征文献把历史的前因后果加以呈现,使得清末维新变法这一历史大事更加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。

首章试读

第一章少年中国:谭嗣同和他所生活的时代 1 在漫长的19、20世纪之交,湖南一带所汇聚的真实和想象的能量,汹涌激荡,为旧时中国所罕见。而浏阳则是大河滔滔中的一条支流。据《湖南通志》记载,浏阳河又名浏渭河,原名浏水。浏,清亮貌。因县邑位其北,“山之南,水之北,谓之阳”,故称浏阳。浏阳地处湖南东部,毗邻江西。三国时属吴地,开始设县,隋时并入长沙县,唐时复置浏阳县,元时升为州,明洪武时复为县。 中国人对于浏阳的印象大多起于那首名为《浏阳河》的民歌。民事如歌,大河款款,时间是一条越流越宽的江河,摆渡往事,也模糊记忆。浏阳河有两处源头,一为大溪,一为小溪,分别出自罗霄山脉北段大围山的北麓和南麓。两处溪水经过大半个浏阳,于城东汇合。一入长沙,浏阳河便如同豪情万丈的少年,突然高门亮嗓,陡然生变,将它的叛逆不羁,一股脑甩给了身后的浏阳。人善变,河流因势也善变,变与不变都由不得自己。无论智者乐水,还是仁者乐山,浏阳兼具这人生中的两重境界。许多年前,我在一个秋日的黄昏抵达长沙,绵长的枯雨期拖瘦了湘东一地的河流。展现于眼前的浏阳河,失去了印象中九曲十八弯的缠绵。像是经历过大场面金盆洗手的江湖客,老成而不无世故地经营着自己的余生,令人神迷遐想。 人迹于水,水势浩渺;人迹于清冷的古物建筑,往往会给枯萎的时间带来“回阳”的血色。人的足迹所到,得所应得,失所应失。行走于三湘大地,做个时间的旅人是个不错的选择,稍不留神便与名人的故处摩接。浏阳河流域自不例外。他们或以文,或以歌,或以教,或以义,或以战,甚至或以死丰富了浏阳的外延。可以说,千古之下,能够彪炳湖湘称为人中之龙、学术北斗的,不在少数。尤其近一百多年来,众多湖南人跻身中国近代史舞台的聚光灯下,各展其能,各表其事,各安其命,又各行其道。而在这其中,谭嗣同无疑是划过浏阳天空最耀眼的那颗彗星,一闪而逝。 翻阅史料,突然理解了海德格尔的那句话:“每个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,大地之上绝无尺规。”这世间人事,也暗合了“道法自然”的隐喻。奔走于大地上的真实,是自由的,安稳的,不应被打扰...

首 页章节目录立即阅读